1. <video id="xxfgm"><small id="xxfgm"></small></video>
            <wbr id="xxfgm"></wbr>
          2. 您現在的位置:赤壁職業教育(集團)學校>> 學校概況>> 內容
             

            蒲圻師范校史概述

             

            蒲圻師范始創于1937年,前身為湖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創辦70年來,校址十據九遷,校名隨行政區劃變化多次變更,既經受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戰火考驗,又經歷了解放后政治斗爭的風雨洗禮,其盈盈一脈,始終不絕。

            1937年春,湖北省第一督察專員公署在蒲圻縣城北門書院街今赤壁市實驗小學處創辦蒲圻簡易師范學校,何錦章(至1938年春)、鎮寶紆(1938年春至秋)相繼任校長,此為蒲師發軔之始。迄1938年秋,日寇入侵,鄂南淪為游擊區,學校被迫停課,弦歌中絕。

            為了搶救淪陷區失學青年,粉碎敵偽奴化教育 陰謀,1939年9月湖北省政府在咸寧與鄂城、陽新接壤之鄒家山創立湖北聯中鄂南分校,亦稱五縣聯中(武昌、鄂城、蒲圻、大冶、咸寧)。校分兩部:本部設鄒家祠,分部設鄒陽谷。分校主任由專署教育科長陳竹虛兼任。招初中、高中、簡師共六班,學生約300人。詎料開學不足三月,日寇來襲,校舍遭焚毀而停辦。

            1940年冬,彭曠高受命出任鄂南行政區督察專員兼游擊軍司令,力邀時供職九戰區的同鄉萬國鈞共赴鄂南,興復鄂南教育。萬君深曉大義,置個人安危于不顧,毅然辭職,不避艱險,馳入敵后。是年除夕,萬國鈞抵達鄂南游擊中樞之咸寧大幕山舒竇專署駐節地,謀劃重建湖北聯中鄂南中學分校。1941年元月開始籌辦,計分兩部:第一部選址專署附近八里許之陳華國,設高中、初中、簡師計六班;第二部選址陽通路南之崇陽縣金塘羊眼灘,設初中六班。專署委任教育科長陳竹虛,視察余濟時協助辦理。三月一日正式開學,招收陽通公路南北學生539人。彭曠高兼任校長,萬國鈞副之,代行校長職權;并聘陳竹虛為第一部主任,余濟時為第二部主任,王楚冉任訓育主任,盧翔云任事務主任。鄂南弦歌復起,人心快慰。

            1941年5月4日,日寇三路進犯大幕山專署駐地,專署及所屬機關,悉被摧毀,遂移駐陳金;分校第一部尚無毀損。至22日晚,又聞敵寇圍攻大幕山,為師生安全計,分校第一部擬于翌日拂曉前,向高橋方向轉移。詎料師生束裝待發之際,廚工來報,大豆煮熟。訓導處遂令分散攜帶,以充干糧。迨分豆畢,鐘鳴三下,匆匆就道,疾行僅五里,天已大明。至大屋李家,與敵遭遇,師生330余人潛伏于李家村背之石鼓尖山中。旋敵攜炮據山巔,步兵掩其下。師生蟄伏山林,被困四晝夜,水斷糧絕,情勢岌岌可危。至25日,學校被毀,敵始退去。事后清點,俘去教師夏甘澍,死初中學生周寅賓,傷高中學生林紹華。設非戰地應變訓練有數,則師生之殉于此役,不堪設想!此誠厄運,然學生之志氣,反益昂揚,大有校舍可毀而讀書報國之志不可摧之慨。

            6月3日,專署南遷高湖,學校亦遷鄂城北山阮家(距大幕山20里),舉行期考,權作結束。

               1941年,實行新縣制,全省分為8個行政區,鄂南為第一行政區,每區設師范學校一所。省府決定湖北聯中鄂南分校一部改制為湖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是年5月,通城光復。6月初,專署續遷崇陽大源,萬國鈞校長為計劃第一部復校事宜,留陽通公路北。嗣以寇蹄縱橫,咸寧鄂城大冶間,無容身之地,乃于月底潛越陽新公路慈口敵據點,繞道江西修水,前往羊眼灘第二部。既抵大源,乃于6月28日接彭專員自恩施發來之巳感電稱:“教育廳已委任萬國鈞為湖北省立第一師范學?;I備主任,囑向崇通一帶覓妥址籌設。”(后于8月13日奉省教育廳午顧電,頒發籌備主任委令一紙。)正躊躇間,7月10日,轉奉省教育廳5月28日晨儉電示:“一﹑鄂南分校,依省政府決議改組聯中辦法,改為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師范初中各辦六班;二﹑原第一部高中改辦師范,初中簡師仍舊,第二部六班改辦崇陽縣初中”,始悉改組籌辦之具體方案。萬國鈞校長乃商請專署飭通城稅務局暫借生活費300 元,率第一部避難員工9人,于7月25日抵達通城,覓定通城縣麥市石坪段劉村為校址,借用民房、祠堂作校舍。8月3日,所有員工由麥市遷到劉村開始籌備。經呈準盧翔云、徐佩華協助籌辦,開辦經費,暫由專署墊支。當即商準通城稅務局長葛皇甫暫借修建費1000元。時值物價上漲,購置12班所需之校具教具,區區千元,頗感不敷,幸得籌辦人員精心籌劃,地方政府士紳熱心支持,捐工捐料,未及一月,即完成籌備任務。乃于8月27日開始招生,一面請專署通飭陽通路北武昌、大冶、咸寧、鄂城、蒲圻、嘉魚各縣政府,通知原肄業分校學生,并代為登記,限期護送到校;一面由本校直接招生,并通告第二部必須轉學之舊生,限于9月15日來校注冊。特定于9月18日,舊生入學,新生考試,以示本校之創立與國家共命運,而知所共勉。學校開學,標志著鄂南最高學府——湖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正式在石坪段誕生。初學校經費,省廳核定為14996元,由鄂南自征自給。專署飭令通城稅務局每月撥款8000元,尚難如數領足。直至1941年底行政會議,萬國鈞校長出席力爭,始改為省庫預算列支。

            依據省廳意見,結合鄂南地方實際,學校編制,暫設普師兩班(男女分班),簡師(一年制與四年制)兩班,附設初中七班計十一班。放寬入學資格,招收男女學生464人。1942年春,增四年制簡師一班,完成12班編制。1943年秋,呈奉廳令增招普師一班,編制擴充為13班。同時開辦附屬實驗小學,編制2班。

            1941年10月24日,省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546號訓令:委任萬國鈞為省一師校長。同時,聘任盧翔云為教導主任,王一之為訓育主任,徐佩華為事務主任。計有教職員工32人,其中專任教師18人,專任教師中大專畢業生16人,留學生1人,大都頗有名望。如崇陽程楚生畢業于武大;咸寧賈子任是武漢著名數學教員;玉環侯宗谷是原湖北美專講師;通城鄭寶瑩是前清拔貢;何顯漢是有名的教育家、書法家和詩人;化學教師葛汝柟曾留學日本,其父原系大學教授,曾任教東京帝國大學。日軍占領通城后,多次懸賞招尋他父子。葛父隱居深山,葛汝柟先生堅持民族大義,不為所動,留在一師過艱苦生活。一師學生,大都來自武昌、鄂城、大冶、咸寧、蒲圻、嘉魚、陽新、崇陽、通城、通山等縣,少數來自淪陷區。在校期間,享受全公費待遇。盡管生活苦,條件差,學生不僅毫無怨言,而且學習異常勤奮,每次全省統考,一師學生成績常名列前茅。

            一師創立之后,聲望所及,遍于湘鄂贛邊,遠近淪陷區青年,與不甘奴化之偽校學生紛紛前來,投考一師,甚或冒著生命危險。曾發生過易學智被黑店謀害,程小義被日寇活蒸的慘劇。大批青年學生來校,接受抗日救國之教育與訓練,對日寇奴化教育陰謀,無疑是一種沉重打擊。是以一師有“鄂南教育堡壘”之稱。

            一師創立于戰時,經費支絀,設備簡陋,全賴師生協力,解決困難。時教室不敷,1942年9月,借劉村隙地,師生動手,備料雇工,土墻茅蓋,建教室5棟,大禮堂一棟,兩月而成;戰時課本奇缺,學生全靠手抄筆記,實感苦惱。學校自己購置印刷設備,編印教材;為補副食之不足,師生課業之余,種菜、砍柴、運糧;運用壁報、文字畫報、戲劇、游藝、化裝講演等形式,進行抗日宣傳活動。寒署假組織社會服務隊,進行戰地宣傳,慰勞將士。軍民感奮,耳目為之一新。

            時抗戰進入相持階段,通城一帶,杳無敵蹤,師生在此度過了最為安寧的兩年半時光,然前車之鑒,使師生恒自警惕,居安思危。1943年入春以后,一方面組織學生爬山競賽,負重競走,以加強軍事和勞動鍛煉;一方面派員深入幕阜山勘查轉移路線及隱蔽處所,以為急時撤退轉移之計。同年冬,盛傳日寇調關東軍進襲湘桂,警覺之師生乃謀辟第二校址于黃袍山之胡家段(距石坪段僅6里),于寒假開始布置,與山上望湖洞及毗連之大盤山一帶居民,商借空房,散藏校內貴重物品,至翌年二月而事畢。

            1944年春季開學后,敵由鄂南而湘北企圖打通粵漢鐵路,師生遷胡家段及糧食轉移,刻不容緩。5月28日,日寇來犯,師生急遷黃袍山麓之狼荷洞。午后4時,正疏散間,敵過七里沖逼近塘湖,最后離校之師生,甫出后門,敵騎掠過,距半里許。幸敵寇竄擾目的似期自石坪段越黃袍山脈之苦竹嶺直達岳臨邊境;兼之大雨滂沱,不暇四顧,師生才得從容轉進。翌晨轉至望湖洞。住三星期,暑假將至,乃作化整為零之計,附近學生,責令歸家;遠道學生,則分組護校,搶運糧食。全校留校者,凡240余人。山上房屋破敗,不堪使用。通城失陷之后,胡家段一帶敵寇出沒,威脅甚大,遂于6月20日,重遷崇陽義原(亦稱培原或御原)。局勢稍平,專署即通知于崇陽寒泉舉行畢業會考。至27日始放暑假。

            1944年9月27日,在義原陶家坪張家開學,學校編制縮減兩班。是年12月,敵先后兩次來犯,賴挺進將士,血戰退敵。1945年元月,敵焰更熾,義原至專署一帶,極度惶恐,因越大盤山,至江西修水縣全豐曹家,重覓校址,并于寒假期間,完成遷校事宜,三月一日正式上課。時修水全境無敵蹤,師生安全無憂。然自長沙、衡陽陷落,交通斷絕,省銀行鄂南支行日漸枯竭,省機關供應中止,學校糧盡款絕,陷入嚴重危機。6月25日,學校維持到山窮水盡,暑假開始。七月八日,萬國鈞校長赴修水向鄂南支行商借維持費10萬元(法幣),學校始得維持不墜,至抗戰勝利而復員。

            1945年8月13日上午,暑假留校師生,驟聞日寇投降之消息,一時歡呼若狂,當晚舉行慶祝,火炬游行,附近村莊,亦為之轟動。越數日,接省府令,學校遷復原定辦學之地蒲圻縣城。但因蒲圻縣城寇據多年,殘破不堪,民房公房,無可利用。乃決定暫返通城,駐大源周家(距全豐曹家78里),待命再遷。

            1945年10月初,萬國鈞校長進省述職,關于遷校事宜,省府面諭,在咸寧蒲圻一帶覓定校址,限寒假搬遷。經萬國鈞校長、盧(翔云)沈(敏蓀)二主任實地勘察,決定呈報省廳選羊樓洞北山饒家為址遷復。經過一年的籌備,于1946年12月末遷抵羊樓洞,改校名為湖北省立蒲圻師范學校。

            1947年春季,學校班級編制達到最高峰。學生共13班520人。次年秋季,遵省教宣廳令,撥出三上甲(41人)、二上(50人)、一上新生(空額)各一班,充實鄂城師范;同時隨班調去教職員7人。學校編制減為11班,學生500人。是年有教職員50人,其中專任教師27人。

            1948年3月,萬國鈞校長離職,全校師生列隊步行恭送至趙李橋車站。臨別前,學校教職員贈以渡銀銅銘,正面鐫刻著“橋圜重宜”四個大字,背面為銘文,對萬國鈞校長創立省一師復興鄂南教育之卓越功績,進行了出自肺腑的客觀評價。臨別登車,師生淚流滿面,泣不成聲,依依惜別。萬國鈞離任后,胡映元繼任校長。時有教職員38人。教導主任仍為盧翔云。訓育主任改任陳繩其,事務主任改任胡兆雄,會計主任改任陳賢三。1949年3月,校長再度易人,繼任校長陳開勛,教導訓育會計主任依舊,事務主任改人賈永棵。實有教職員41人。

            1948年秋,隨著人民解放軍的節節勝利,鄂南局勢更加動蕩。羊樓洞位處粵漢路側,系軍事要地。時駐有國民黨軍一個炮團,一個聯勤總部第一醫院,內有大量傷兵。后又遷來“中原臨時中學”和“嵩云聯合中學”。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學校時受沖擊,校舍亦被占用。

            1949年春,人民解放軍勝利渡江,國民黨軍風聲鶴唳,望風南逃,鄂南局勢更加紛亂。學校經費來源斷絕,糧食調撥不進,時有斷炊之慮。時校方議南遷廣州,得進步學生熊科甲、馮陽春等組織地下團支部,發動學生,抵制南遷,蒲圻參議會亦表示反對,南遷之議隨罷。5月7日,上任才三月的校長成開勛在簽署了最后一個文件之后,即悄然離校,經趙李橋乘車南奔,轉逃臺灣。隨之留校師生因學校無主,亦自動解散回家,少數無家可歸之師生,滯留學校,保校護產,直至解放。

            1949年5月25日,蒲圻解放,原屬鄂南行政區之蒲圻時歸轄沔陽專區,沔陽專區軍管會文教組派王功品、劭浩、孫克惕、李維揚四人代表人民政府正式接管了蒲圻師范學校。原學校之教職員工,凡自愿為新中國教育服務者,一律留用。從此,蒲師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1949年8月,沔陽專署遵上級指示,決定蒲圻師范遷沔陽專署所在地洪湖新堤鎮,改校名為湖北省立沔陽師范學校,任命王功品為校長。1951年,沔陽專區撤銷,沔陽和洪湖分治,學校再改校名為湖北省立洪湖師范學校。1954年夏,洪湖遭遇百年不遇之大洪水,校舍被淹,無奈于10月遷至江陵縣武德中學上課。1954 年冬,湖北省人民政府決定洪湖師范學校遷往沔陽。1955年暑假,學校由江陵遷仙桃新址,改名為湖北省立沔陽師范學校。

            1956 年5月,時轄蒲崇通等縣的孝感專署鑒于原蒲圻師范學校已遷沔陽,決定重建蒲圻師范。遂派時任孝感高中副校長的魏星橋負責前往羊樓洞鎮籌建,同時調原孝感高中總務主任任壽祺協助。經二人反復考察并與蒲圻縣政府協商,決定以原志愿軍康復醫院為主體,就近征用三棟磚木結構的茶場廠房為校舍,開始籌建工作。8月,上級調劉宗之任副校長,主持全面工作(到1961年),魏星橋隨后離去。劉任職后,首建教學樓一棟,后又建辦公樓和禮堂各一棟,辦學條件得到改善。在上級黨政重視和各方支援下,陸續調來素質較好,有大專學歷的教師15人,行政職員8人,并調原孝感師范教導主任任鑫平來校任教導主任,后調歐魯川任書記(至1957年)。學生從孝感專署10多個縣擇優選拔而來,共6班294人。建校依始,多數領導對學校行政業務尚不很熟悉,教師亦不甚明了師范學校的性質、任務、特點,為此,校領導采取得力措施,大抓政治業務學習,建設合格師資隊伍,加上學生素質普遍較好,建校之初即呈現一派朝氣蓬勃的景象。

            1957年春,歐魯川調離,李恩修代任書記,1960年2月10日,蒲圻縣委正式任命謝亞平任書記(到1965年),8月31日,中共咸寧縣委文教部任命任鑫平為副校長,劉宗之為第一副校長。在前段工作基礎上,學校狠抓“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和“面向小學,德智體全面發展”方針的貫徹落實。教師熱情高漲,工作勤奮踏實。華師、武師等高校不斷為學校注入新鮮血液,課堂內外生機盎然。學生各方面表現都很突出,市民交口稱贊。

            1958年,人民公社化、大躍進、大辦鋼鐵的浪潮席卷全國,學校正常教學秩序被打亂,師生生活秩序被干擾,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嚴重浪費。令人欣慰的是,貫徹“全面發展”方針見成效,文體活動大豐收。付左權老師等帶領校文工團排演的《金銀灘》、《布谷鳥又叫了》、《草原之歌》、《洪湖赤衛隊》四臺大戲,轟動蒲圻縣城,當年學校涌現出一些等級運動員,1960年咸寧蒲圻合縣后,在同咸高學生舉行的對抗賽的運動會上,蒲師學生囊括了除200米之外的所有項目前三名。秋季,在蒲圻全縣舉行的首屆職工運動會上,蒲師教職工又奪得100米、200米、4000米接力、1600米接力、跳高、跳遠、鐵餅、標槍等單項冠軍及總分第一名。此外,高國木老師代表孝感地區參加省運會獲五項全能第四名,張云師老師多次帶隊代表專區參加省籃球賽,均獲得名次,成績僅次于武漢和荊州隊。在蒲圻和一中等三個單位交鋒,均以高出數十分的成績獲勝。學生中還涌現出一批書法、繪畫能手。所有這些,不僅突出體現了師范學校的特色,也給蒲師歷史留下了輝煌的一頁,給那段歲月在蒲師工作、學習、生活過的人們留下了閃光的記憶。

            1960年9月9日,咸寧蒲圻合縣,學校改名為“湖北省立咸寧第一師范學校”。同年秋,和第二師范學校合并,再改名為湖北省咸寧縣蒲圻師范學校。1961 年,咸寧與蒲圻分治,再次恢復原校名“湖北省立蒲圻師范學校”。同年,劉宗之調離,胡宗炎調任副校長(至1962年)。1962年,漢陽、崇陽、咸寧等縣幾所師范學校撤銷,學生舉行選拔性會考,入選者并入蒲師。1963年,調劉平生任代校長(至1965年秋),任鑫平任副校長(至遷校咸寧)。1965年秋,劉平生調離,謝亞平病休。1966年2月,楊碧厚調任校長。7月,陳保國調任書記(至學校遷咸寧)。楊在任職期間,著力抓了學校的基本建設,在經費困難的情況下,地區財政撥款三萬元,全校師生發揚艱苦奮斗,勤儉建校的光榮傳統,在舊廠房的廢墟上掘地三尺,挖出不少磚頭石料,新建教工住房三棟,共有建筑面積48758平米,占地37畝。圖書30000冊,理化生實驗儀器基本齊全。

            1966年3月, “四清”工作組進校,工作組長陳寶國任支部書記。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全國掀起“踢開黨委鬧革命”的浪潮。作為一場全民浩劫,蒲師不僅未能幸免,而且是全區搞得最兇最有名的單位之一,校園內外爭斗不止,學校一度處于全面癱瘓狀態,損失慘重。1971 年春,根據地區革委會咸革政【71】009號文件指示,蒲師遷往咸寧高中校址,在兩?;A上組建湖北省咸寧地區師范學校,原校舍賣給武漢市“五·七”干校,結束了15年“桃李爭妍出洞天”的歷史。

            作為蒲師重要組成部分和教育實習基地的附小,系1956年在原羊樓洞小學基礎上擴建而成,1958年與趙李橋小學合并,擁有學生千余人,教師四十余人。1959年仍保持15個班編制。

            1957年,學校受地區委托設立函授部,負責嘉魚、蒲圻、崇陽、通城等縣小學教師函授工作,由副校長任鑫平主管,各縣抽調一名語文老師到蒲師集體備課,回縣教學。面授期間教材由蒲師從中小學課文中選印。反右后停辦。

            1972年2月,蒲圻縣委決定利用中伙公社紅山巖原縣二中校舍重建師范,招收工農兵學員,定校名為蒲圻縣師范學校,黃德生任書記兼校長,楊金標任副校長,龔臺鉉任教務主任。時有教職員工18人,其中教學行政人員14人。春季招生一年制學生49人,二年制學生97人,師訓班學生39人。學員年齡大小不一,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最大的36歲,最小的16歲,基礎號的高中畢業當了紀念民辦老師,基礎差的只有小學三年級水平。除16名應屆初中畢業生外,都經過了一年以上的勞動鍛煉,具有一定的社會實踐經驗。建校之初,學校辦學條件艱苦,百廢待興。學生中有一些錯誤思想和糊涂觀念,有的認為當教師倒霉,說什么“讀師范不如進工廠”,“蒲師不如咸師”;有的說“年齡大學不進,腦子笨學不進,水平低學不進”;“讀師范混公辦”等等。校領導根據當時形勢,突出政治掛帥,聯系思想實際,進行路線教育,用政治統率業務。學校辦了四天路線教育學習班,從階級教育入手請老貧農沈成海,汪再德,馬環媽來校講“三史”,走訪貧下中農聽“三史”,組織學員寫“三史”,開展憶比查活動調動了學員階級感情,穩定了學習情緒,端正了學習態度。在教學上,鼓勵教師鉆研業務,提倡開門辦學,提出辦好新師范的號召。根據師范特點和學員實際情況,提出“三杯水倒一杯水”教學方法,即站在初中高中的高度,解決小學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對口組織教材,分專題教學,既講知識,又講教法;既提高文化水平,又提高教學能力。鼓勵教師編寫教材,提高教學質量。短短一年,教師編寫補充教材和經驗總結共有:《漢語拼音》、《語文基礎知識》、《語文實習集》、《英語語音參考資料》、《小學算術教學研究》、《自編數學習題選編》、《毛主席詩詞講稿》、《啟發式教學數例》等多部,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也解決了教材不足地問題。熊仁明老師擔任師訓班語文教學,與學員打成一片,并利用教學之余,編寫了深受學員好評的長達兩萬字的《語文基礎知識講義》;饒仲伯老師工作一絲不茍,半年如一日,寫出了有一定價值的長達兩萬多字的《小學算術復習提綱》。學校進行的路線教育和開門辦學活動,帶領學生深入工廠田頭,請貧下中農進校作報告。這些活動雖然沒有擺脫文革思維,但對于鞏固專業思想,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具有一定作用。1973年,蒲師黨支部提出“面向農村三大革命,辦好新型師范學校”的口號,教學工作有了新的起色。當年七月,學校暫停招生。1974年9月才重新恢復招收新生。

            1976 年2月,學校復遷羊樓洞舊址,招生規模有所擴大。1977年,付左權、鄧先楷等骨干教師調入師范工作,學校開設高師班和音樂、英語等專業班。同時繼續開辦短訓班,對全縣在職教師進行培訓提高。打到四人幫之后,學校開展深入揭批四人幫的政治學習活動,聯系實際,澄清路線是非,撥亂反正,解放思想,對照檢查,總結經驗教訓,各項工作逐漸步入正軌,各種教學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教育質量穩步提高,教師學生中涌現出一批好的典型。老教師沈烈山一心撲在工作上,一個學期編寫了教學資料6種,達八萬四千九百多字;語文老師汪松濤,一個學期編寫了《邏輯知識》《論說文及其教學》等八萬兩千余字的六種教學資料。據統計,全校10名專職教學成員,一年來編寫教學資料31種,共三十一萬九千多字;語文班23個學生,一個學期摘抄各種學習資料28萬余字,自覺完成課外作文700余篇,作業題八千多個;數學班24名學生,一學期摘抄資料33萬多字,自覺鉆研課外作業題四千多個;學生朱念林,早起晚睡,刻苦學習,在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后,另作了462道數學題,摘抄三萬二千多字的學習資料。師生的教學和學習熱情,由此可見一斑。1978年秋,學校開設幼師班,面向全區招生,辦學更有特色,生源質量也有了極大提高。1979年9月,教育局正式批復同意蒲師建立附小。學校緊跟政治形勢,學習貫徹十一屆三中全會和五屆人大二次會議精神,以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為方針,指導各項工作,重視學風、班風、校風的建設,實現從思想政治工作為中心到以教學為中心的轉移。細化教學要求,每學期定目標定任務。還組織師生,貫徹執行《中學生守則》,學習對越自衛反擊戰英雄事跡。添置教學設備,改善辦學條件。廣泛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豐富教學生活,鞏固學生技能。學生也從185人增加到465人。1980年春,楊金標調出,鄧楚棟調任校長,黃德生繼續任書記,沈茂林升任副校長。這一年,學校重視教學法的研究和教學,學生的教學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1981年春,周春林調任副書記。同年學校面向全省招收幼師。1981年教育部開始在中專學校試行職稱評定規定,使教師的職稱評定步入正軌。1981年3月9日凌晨一時左右,羊樓洞孫家嶺突發山火,應趙李橋公社管委會要求,饒松柏,田逢甲等九位老師和邱正炯等150位同學,急速起床撲火,他們不顧天黑路遠,山高坡陡,勇敢地爬上山頭,與熊熊烈火搏斗,表現出大無畏地革命精神,直至凌晨五點,才撲滅山火勝利返校。根據中央精神,學校進一步落實政策,糾正文革中的冤假錯案,補發平反前工資,使一些老同志能心情舒暢的工作。在思想教育方面,貫徹“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和學雷鋒活動,重視愛國主義教育,組織“我愛社會主義祖國”專題文藝晚會,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受到全區師范教育工作檢查組的表彰。這一年,學校共有專任教師26人,行政人員6人書記,校長,副校長,教導主任,總務主任,專職團干各一人),職員10人(實驗員,圖書管理員,打字員,會計,保管,事務員,校醫,司機,電工,門衛各一人),炊事員12人,共54人。共有九個教學班(七個中師班,一個音樂班,一個幼師班),學生376人。根據師范教育發展的形勢,學校提出了遷至縣城的動議。

            1983年,沈茂林升任校長,同年8月,吳純法調任副校長。是年夏季,大批大學畢業生分配來校,教師年輕化、專業化水平提高。年底,周春林、黃德生相繼調出。本年度,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組織學習《鄧小平文選》,繼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進行前途理想教育。在教學方面,突出兩基教學,重視培養學生普通話、書法、教具制作等實際能力的培養,緊密聯系小學幼兒園教學實際來教學,廣泛開展文體活動和課外學科小組活動,教學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普通話教學成效顯著,各種課外活動也有聲有色。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重點抓了學歷達標教育,鼓勵教師參加進修函授學習,提高學歷層次。生物教師張新順響應號召,加入援藏教師行列,前往西藏任教。在后勤工作方面,興辦養雞場,嘗試勤工儉學。

            1984年8月,沈茂林調出,宋世光調任書記兼校長。為貫徹教育部(84)教黨字005號《關于中等專業學校領導班子調整工作的幾點意見》文件精神,謝先鋒作為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干部,升任副書記。10月,吳純法調出。1985年8月,何慧吾調任校長,宋世光繼續任書記。是年,學校第一次召開教代會,民主治校有了制度依據,教職工問題活動和福利待遇也有所改善。1986年7月31日,蒲圻撤縣改市,改稱“蒲圻市師范學校”。根據全省師范教育發展的形勢,學校再次提出把學校搬遷到蒲圻市區。1986年,學校把教研工作提到了空前的高度,規定了國家級刊物發表論文,按稿費300%獎勵,省級按200%獎勵,地級按100%獎勵。對學生的教育見習和實習活動也提出了明確要求:一年級旁邊看,二年級試試看,三年級實習干。在學生中也嘗試試行獎學金制度。

            1987年元月1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在羊樓洞政府和我校領導商議,明確表示“把蒲圻師范搬遷納入八七年政府工作日程”。同月,羊樓洞居民到校內看電影時和學生發生糾紛,毆打學生,沖擊學校,學生多人被打傷,激憤的學生罷課上街游行,雖然在全縣造成了不良影響,但師生的團結精神,令人感奮。本月我校參加市直單位春節文藝調演,共有七個節目參加演出。1月24日,何校長,宋書記專程赴省教委匯報搬遷事宜,正式把搬遷工作納入議事日程。四月五日,何校長參加中南五省幼教工作會議,對幼師辦學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領會。五月十六日,我校學生徐青參加蒲圻市青年歌手“白鴿杯”大獎賽獲一等獎。29日,我校學生組隊參加全省中師合唱比賽獲三等獎(一等獎一名,二等獎二名,三等獎三名)。8月份秋季招生工作開始,我校幼師招生范圍遍及黃石、鄂州、襄樊、荊州、黃岡、孝感、鄖西、咸寧、鄂西等地,生源質量有了很大提高。9月份,丁玲生調入任副校長,何慧吾兼任總支副書記。10月27日至29日,咸寧地區中師田徑運動會在我校舉行,我校代表隊獲團體冠軍,蒲師男子冠軍,進修組女子冠軍,女子隊精神文明獎。12月24日,學校向市政府提交了《請求落實校址搬遷的報告》。1988年3月5日和7日,宋書記兩次去市政府商談搬遷事宜。4月5日,蒲圻市委正式批復我校成立總支委員會。6月24日,市政府召集鳳凰山辦事處,童家村,土管局,城建委,教委,蒲師等單位領導在二招舉行蒲師遷校土地征用簽字儀式,正式落實學校搬遷用地。7月14日,蒲圻市委,市政府批復蒲師搬遷報告。市政府決定成立蒲師搬遷籌建領導小組,由王智芳副市長任組長,教委主任胡學鏞任副組長,建委,計委,鳳凰山辦事處,供電局,土管局等單位領導為成員。8月,初步擬定新??傮w規劃。計劃征用土地90畝,總投資350萬元,整個搬遷工程分三年完成1989年,蒲圻師范作為全省調整后的35所中師保留下來,新校建設進入實質性階段,決定買下原立新鎮閑置的政府用房,搭起建設的架子。1990年,學校升格為副縣級建制,正式定校名為“湖北省蒲圻師范學校”。1991年春,新校破土動工。秋季,在陸水新址設立師范分部,88級普師兩個班遷至新址上課。是年,謝先鋒改任副校長。1992年,吳純法、廖衍福調任副校長。1993年9月,學校大部分從羊樓洞搬遷到陸水湖畔新址,羊樓洞只留912,913兩個蒲師班。學校舉行了搬遷慶典。搬遷之后,學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專業設置齊全,有普師、幼師、民師、非師范班、函授、衛電等,從此結束了十據九遷的局面,翻開了蒲師歷史新的一頁。同年底,吳純法調出。(龔振興撰稿)

            91爱爱视频_熟女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久精品一级毛片_久久精品毛片
                  1. <video id="xxfgm"><small id="xxfgm"></small></video>
                    <wbr id="xxfgm"></wbr>